熱門文章

顯示具有 年度成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年度成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學校廁所美化綠化比賽

嘉義縣立忠和國中103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廁所綠化美化比賽實施辦法

一、目的:為佈置優良讀書環境、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陶冶身心、增進學習效果,特訂定本辦法。
二、對象:本校各年級。
三、時間:每學年上學期舉行。
四、佈置要點:
()、內容:請融入閱讀、品德教育、健康促進、藥物濫用防治、交通安全、人權法治、節能減碳
            等議題。
()、設計佈告欄-版面可包含下列四項
1.公告欄:張貼班級事項、學校通知事項或時事新聞。
2.榮譽欄:張貼班級榮獲團體獎狀或錦旗。
3.學生園地:配合各科教學,公佈班級優秀作品,各班自由設計。
4.生活公約或生活教育議題融入版面:各班自行設計,共同勉勵及實踐。
()、美化教室設備
1.置物櫃與掃地用具要善加保養,並美化。
2.牆壁、門窗、黑板、課桌椅、課程表及班級牌力求整潔、美觀。
五、評分標準:總分100
1.內容:需符合佈置要求項目。30
2.美觀:建議使用海報色系宜選擇清新、舒服、展現活力、能創造學習情境的顏色。20    
3.創意:版面設計有主題,具創造性、獨特性。20
4.整潔:有整體感、避免雜亂無章。30
六、評審委員:請校長聘請本校教師擔任。
七、評分日期:1031021日(星期五)。
八、獎懲辦法:
    ()、獎勵
1.各年級錄取二名,頒發獎狀以資鼓勵。
2.參與教室佈置學生,請導師自行敘獎。(每班不得超過十人)。
    ()、懲處

總分不滿六十分的班級,於二週內重新佈置完畢。

邀請自然作家劉克襄演講----15歲的旅行

題:邀請自然作家劉克襄演講----15歲的旅行
地點:本校風雨操場
時間:103/12
內容劉克襄說:「不需要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發現臺灣的細緻與遼闊」;我們用心跟作家遊台灣去。



自然作家劉克襄作品介紹

                                            自然作家劉克襄作品介紹

                                                                                                          選自方格子圓舞曲部落格

YLG64.jpg
詩人、散文家、小說家、旅行者,同時也是自然生態觀察家;寫鳥、寫鯨魚、寫野狗、寫古道、寫小鎮,還寫蔬果,劉克襄看似紛雜的角色與寫作主題,其實都能歸結到一個源頭,那就是──對自然的愛。
從早期以賞鳥為起點的動物觀察,接著創作出充滿才情的動物小說《風鳥皮諾查》和《座頭鯨赫連麼麼》,並著手古道與自然志的踏查,再轉向自然教學、生態旅遊和城鎮書寫,晚近則致力於野菜和蔬果的調查與知性描寫。能寫、能畫、能拍的劉克襄,其求新求變的創作風格,示範了自然書寫的各種可能。
2007年三月,他更將十幾年前在住家附近對一群流浪狗六百多天的觀察,以日記體的方式重新反芻、潤寫,完成《野狗之丘》一書,細膩刻畫野狗的生活習性,描寫牠們之間顛沛流離、相濡以沫、勇敢求生,卻又令人心碎的故事。
至今多達三十幾本的著作,除了向我們展現作家旺盛的創作力,其一面向前摸索,一面回溯的創作軌跡,也許正如劉克襄自己所說的:「一條路我不喜歡只走一次。」

作品中對動物的關懷
 從一九八二的《旅次札記》一書開始的賞鳥作品,劉克襄開啟了台灣自然寫作的風氣,也使得他擁有「鳥人」的封號。剛開始的他總是帶著望遠鏡、圖鑑、筆記本和詩集,走訪各個聚集旅鳥的驛站。這段時間的書寫,原是以「找尋自己」為出發點,藉賞鳥逃避世俗,獲取身心的平衡。但隨著賞鳥而來的,是對鳥類生活空間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關心,而這份關心在他內心吹起了一陣大風,使他由一個孤獨背對社會的賞鳥者,轉身成為積極投入生態保護的社會運動者。兩年後的《旅鳥的驛站》便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在一九八五年的《隨鳥走天涯》中,劉克襄寫到:「我已不再是只會逃避一個惡質時代的賞鳥者,正在學習時時抗議。我的抗議也必須有證據,這個證據必須經過長期觀察與記錄,再完整的呈現出來。」於是劉克襄對自然生態的護衛並非喊口號,亦非投入保育團體進行第一線的抗議行動,他仍堅持以「觀察」為前提。劉克襄說:「當你在從事社會運動裡面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想要尋求歷史。譬如關渡自然公園,我們呼籲了二、三年,發現它一直沒有下文的時候,難免會有一點懊惱和自責,懊惱當初呼籲得這麼厲害,可是這個地方沒有成為公園,卻被破壞得愈來愈嚴重。對那些自己曾報導出來地方,受到更大的破壞而感到自責。然而你發現背後有些官商利益的問題很複雜,使你無能為力,這時我所想到的就是去做自然研究的東西,把自己的學問基礎再做得更好,才有更好的立論,所以我有一陣子是朝這個方向前進的。」這樣的思考使得他開始自然志的書寫工作,一九八九年的《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是劉克襄第一部的自然志作品,這項書寫更成為一項契機,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踏查,培養了對自然、對歷史更寬闊的視野。之後的《深入陌生地》、《台灣舊路踏查記》、《福爾摩沙大旅行》等書,都是此類的作品。而此刻的劉克襄已紮紮實實地具備了博學者的內涵與質地。
在完成若干動物志作品之後,劉克襄憑藉豐富的動物知識,嘗試擬想動物的思想與生活,寫出了《風鳥皮諾查》和《座頭鯨赫連麼麼》兩部動人的小說。以動物為主角,擬人化的手法,正可以看出劉克襄對動物的深情。
而十三年前便著手書寫,最近才結集出版的《野狗之丘》,也延續著劉克襄對動物的關懷。他表示,這些文章寫於垃圾不落地政策尚未實施,野狗尚能在城市邊緣的小山、荒地和垃圾場存活的時代。而今垃圾場消失了,補殺流浪狗的現象卻不曾結束,人們對野狗的誤會依舊,野狗的生存權利越來越卑微。這使得他決心將過去這些的文章整理出來,希望能喚起大家對野狗生存空間的重視。
打開窗子就能觀察自然
早年的劉克襄是隨鳥走天涯,而賞鳥者總是想要多靠近鳥兒一些,然而到了後來,劉克襄卻改變了觀看的態度與距離。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小綠山之歌》系列,是劉克襄一個重大的轉折。有了稚子的他,不再背著背包,孤獨地旅行於深山溪谷之間,轉成一種「開了窗就能觀察」的模式。這時的他也已深刻發展出「對環境保持距離的尊敬之心」。
「當我們發現正餵育幼雛的鳥巢時,必須保持一走入醫院育嬰房的心境。因為你正在觀察,一隻鳥在進行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不僅要保持一個適當遠的距離。也不能破壞現場的任何枝莖、草葉。你唯一要做的是,或許是把自己裝扮的更難被成鳥發現;這是你對成鳥最大的尊敬。」劉克襄如是說。而當他觀察記錄那群野狗的生活時,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與心情。
對於「自然」,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那是離開城市的地方。只有到海邊、山上,才能夠享受自然,可是從「小綠山系列」開始,劉克襄了解:他不可能離開這個都市,到鄉下地方或高山深處生活。所以,劉克襄認為,對他而言,自然應該就在城市裡面。在城市裡,打開窗子,你所面對的就是自然。於是在辦公室裡種花、養魚或是在家裡養一隻寵物,基本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用這樣的方式去定義自然,自然的範圍就更寬廣了。
把對「自然」的觀念擴大到旅遊上,劉克襄的旅遊文學也展現不同的視野。他認為:「不需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會發現台灣的細緻與遼闊。」

全校師生社區環境服務----社區環境清潔大家一起來

  • 標題:全校師生社區環境服務----社區環境清潔大家一起來
  • 提報分類表:認識社區
  • 策劃/執行人:龔建林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全校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2/12/29
  • 參與人數:552人

目標:

1.讓學生認識自己的社區,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與自己息息相關,要養成關心社區,參與社區並維護自己的社區。 2.建立學校與社區密切關係,常常與社區保持互動,互相關心與聯繫。 3.關懷社區先由學校做起,讓社區居民體會學校需要社區支援與社區家長參與。 4.幫忙社區維護整潔與衛生是社區居民大家的責任,並由學區學校做起,大家幫社區居民來一次環境大掃除---淨村活動。

進行方式:

學區內分三條路線分別由校長率領,教務處、輔導室、學務處各自領國一、國二、國三學生分三路進行社區淨村活動,依照垃圾分類將沿途撿拾的垃圾放入不同的袋子,帶回學校由總務處人員負責再資源回收或處理。

成果描述:

經過一個上午全校師生在轄區社區總動員撿拾垃圾後,整個村莊煥然一新,看不到任何垃圾,也對居民做一次很好的環境整潔示範。

實施心得:

這次全校大淨村活動得到社區居民大大的回應,大家也紛紛走出來幫忙打掃街道與住家附近空地,讓這個活動更具意義。

學習者心得:

1.承勳說雖然很累但很有成就感。 2.宏昌說到他家周圍附近時他打掃得更賣力。 3.馨尹說他家的社區有始以來最乾淨的一次。

補充:

上傳圖片:



 

社區參觀---肩負歷史意義的嘉義公園之旅

  • 標題:社區參觀---肩負歷史意義的嘉義公園之旅
  • 提報分類表:認識社區
  • 策劃/執行人:陳慧珍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3/03/1
  • 參與人數:22人

目標:

嘉義公園座落於嘉義市東側,該園建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公園內林木蒼翠,有建於1943年的「史蹟資料館」、1706年的「孔廟」還有嘉義市新地標「射日塔」,讓學生認識這些古蹟的歷史背景,進而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與文化。

進行方式:

1.介紹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具有濃厚歷史風格的嘉義市史蹟資料館,資料館內二樓陳列有嘉義有名的交趾陶區與石猴特展區,三樓有台灣第一位油畫家-陳澄波紀念區2.參觀建於清康熙45年(西元1706年)代表中華文化的孔廟3.拜訪嘉義市市定古蹟、建築全以阿里山檜木為建材的阿里山小火車車站-北門驛車站,告訴學生它是當年日本將阿里山木材運往日本關東、關西的鐵道終點。

成果描述:

1.學生知道自己家鄉特殊的景點與古蹟,並懂得去愛護它。2.學生了解這些古蹟建造年代的久遠與歷史背景極具教育意義。3.參觀阿里山木材集散車站「北門驛」可以讓學生知道日據時代嘉義地位的重要。

實施心得:

『1、2、3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打油詩就能了解嘉義阿里山在台灣當時地理位置的重要,身為在地嘉義人更不能不了解自己的家鄉--嘉義,藉由這次的戶外參訪,更能知道嘉義的歷史背景與特色。

學習者心得:

1.敏慈說原來嘉義孔廟年紀這麼大了,真的要小心翼翼維護它。 2.秀樺說博物館裡陳列的石猴石雕栩栩如生,表情很生動。

補充:

上傳圖片:



 

參觀樹木銀行---觸口自然教育中心

  • 標題:參觀樹木銀行---觸口自然教育中心
  • 提報分類表:戶外教學/解說
  • 策劃/執行人:陳慧珍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101/11/15
  • 參與人數:22人

目標:

特殊教育學生重視實際生活的體驗與學習,這是學校課程無法提供的部份,因此配合課程,規劃良好的校外教學活動課使學生增加生活經驗,樹木銀行提供完善的環境教學,讓學生親身與大自然接觸,了解大自然與我們生活天天息息相關。

進行方式:

1.由解說員帶領學生認識園區內各種樹木名稱、樹葉構造。2.教導學生運用壓克力顏料塗在葉片背面,拓印在環保袋上,完成個人獨特的自然素材環保袋,將環保概內容入教學中。3.在園區內可以發現各種動物與昆蟲,如青蛙、蟾蜍、瓢蟲,藉此告訴學生愛護與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物。

成果描述:

在觸口自然教育中心藉由觀賞「一片葉子落下來」ppt,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學著尊重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學會尊重生命,與大自然的所有事、物和平共處,不破壞它,才有健康安全的環境。

實施心得:

這次的參訪學生了解尊重生命的意義收穫很大,他們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 沒有人可以任意剝奪,學會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將與人類和平共處。

學習者心得:

1.函翊展示她精心製作的『環保袋』很好用。 2.崇茗與品宏仔細研究葉片,認識了很多植物的葉子,收穫很多。

補充:

上傳圖片:



 

社區參觀---嘉義新港古笨港社區之旅

  • 標題:社區參觀---嘉義新港古笨港社區之旅
  • 提報分類表:認識社區
  • 策劃/執行人:陳慧珍
  • 動機:無
  • 目標範圍:班級性
  • 難易度:普通
  • 實施期間:2012/02/11
  • 參與人數:15人

目標:

1.藉由社區參觀了解原來老舊社區經過一份巧思也能脫胎換骨,美侖美奐。 2.社區是大家的,維護居住品質,愛護自己居住的環境,大家都有一份責任,集結社區每一份子的力量,共同進一份心力。 3.讓學生了解藉此活動也可以凝聚社區民眾的向心力並培養社區居民的參與感。

進行方式:

1.由老師事先介紹嘉義新港古笨港附近社區風貌。 2.帶學生了解社區居民如何協心同力改造自己的家園。 3.介紹陶板窯交趾剪的製作過程。

成果描述:

1.學生看到一個平凡鄉村竟然能蛻變成極具特色的美麗藝術之村,驚呼連連。 2.學生發現原來創意是無限的,多花一點點巧思,很多事會不可能化為可能。

實施心得:

這次的社區參觀開拓了學生另一個視野,讓學生了解到團結力量大,只要你願意沒有不可能的事,社區是大家的,共同維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必須大家一起來。

學習者心得:

1.巧郁同學很高興能參加這次活動,他發現原來居住的社區環境也能經過大家的一番巧思而成為很有特色的觀光地區,太神奇了。 2.哲志同學了解到一些不要的、舊的陶瓷碗盤經過回收、廢物利用,再透過專家的巧手剪剪貼貼,竟然可以將一個老舊的社區打造成美麗的觀光景點。

補充:

上傳圖片: